近日,tyc8722太阳集团城副教授赵广军、苏萌分别在《史学史研究》2022年第2期发表题为《民国时期萧一山的史观构建与评析》和《当代西方史学中的“叙事复兴”与“叙事转向”》的专题研究论文。
赵广军的《民国时期萧一山的史观构建与评析》一文指出:在民国史家中无论是领域开拓还是理论构建,萧一山都堪称独特,卓有时评。在理论底色层面,萧氏以号召“经世”、标榜“民族革命史观”、构建民族哲学等理论著称于时。当代学者对萧一山史学思想的研究集中于其“民族革命史观”,学承关系,或专言其经世思想,而对其史学观念的构建过程则缺少考量,言不及细,概不及全。对萧一山史观的来历,学界存在争议,需进一步厘清。在萧一山多元史观中,民族革命史观构成其史学思想的核心(萧氏称之为“史心”),目的是唤醒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为团结抗日、挽救危局而摇旗呐喊。但是其史观的底色有二:经世致用和唯物史观,在其史观的构建过程中,经世是其频繁提及的,成为其标榜史用的口号,直至衍生出“民族革命史观”;而唯物史观是其撰史的底色,自青年时期对唯物史观的接受,到撰文框架中的表述,他一直坚持唯物史观的一些原则。从民国时期专研清史或近代史的学者来看,在近代中国史学转型之际,学者们的史观和史学方法也呈现出接受、演变、突转和定型的个人史观自然演进的普遍路径,这其中明确自赋史观的萧一山可谓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和观察对象。
苏萌的《当代西方史学中的“叙事复兴”与“叙事转向”》一文指出:“叙事复兴”与“叙事转向”分属当代西方史学实践与史学理论的重要动向。由于都以“叙事”为关键词且出现时间相近,研究者多认为两者存在某种联系。但两者中的叙事概念并不相同。于“叙事复兴”而言,复兴的叙事属于历史写作的新模式,代表着历史学的新范式,其内容表现为关注个体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塑造,其形式表现为非线性。于“叙事转向”而言,叙事属于历史写作的一般模式,体现着历史认知的基本特征,其内容以事件记述为主体,其形式涵盖线性、非线性等多种。“叙事复兴”与“叙事转向”的叙事概念差异凸显了两者的复杂关系。思想关系上,两者都论及形式与内容问题,但前者认为特定形式有助于实现真实性的要求,后者则认为形式只会损害真实性。学术史关系上,两者都是相对独立的学术动向,一方的出现与另一方无关,但它们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都受到对方的深刻影响。这一复杂关系表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方式复杂多样,两者关系接近“竞争”而非“师生”或“分工”。
《史学史研究》创刊于1961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承办,是国内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权威刊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