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下午,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先秦考古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立新受邀在tyc8722太阳集团城三楼报告厅做题为《大兴安岭西南端殷墟时期铜锡矿料的生产与流向》的讲座。本场讲座由tyc8722太阳集团城李鹏辉副教授主持。
王立新以《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入手,借用张光直教授对于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是政治权力的观点,说明青铜器在商周时期的重要地位,由此引出关于青铜器所用的铜、锡矿石开发的思考。随后,他依据考古发现指出,在黄河与长江流域并未找到确切的商代锡矿产地,经过多年工作确定了位于大兴安岭西南端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喜鹊沟、伊和沃门特、哈巴其拉、翁牛特旗尖山子等铜、锡矿与冶炼遗址。他以调查发掘四个采矿和冶炼遗址为线索,讲述了4处矿冶遗址的调查和发掘信息,得出大兴安岭西南端一带殷墟时期的铜锡矿料生产包含了采矿、矿石粉碎、矿砂分选、冶炼、运输等多个环节,而且已形成明显的采、冶、铸分离的产业格局。接着,他又从锡矿料的生产与流向入手,发现铜锡矿开采与冶炼环节产生分离、产出矿石的粉碎与矿砂分选分离的特点,即采矿位于海拔较高不适宜居住地区,且采矿受季节影响,在矿石运输中会加工成矿砂降低成本提高冶炼质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冶炼的特点和矿料初级产品的流向加以分析,并结合相关铜器及铭文资料,他认为,在殷墟早期阶段,商王朝已通过贸易或贡赋手段从大兴安岭西南端一带获取铜、锡矿料,实际上已将这一地区纳入自身采、冶、铸分离的青铜器生产链条中的上游环节。尤其是这一区域生产的锡矿料,很可能在殷墟早期阶段的铜器生产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本次讲座详细论述了大兴安岭西南端铜锡矿料的若干方面及与殷商王朝的关系。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王立新对此加以解释和延伸,使各位师生受益匪浅。